2018/9/3

| 斯里蘭卡 | 遇見錫蘭紅茶的故鄉

 
        錫蘭紅茶與印度大吉嶺紅茶、阿薩姆紅茶中國祁門紅茶並稱為世界四大紅茶斯里蘭卡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地勢條件,再加上成熟的種植技術,於是孕育出聞名世界的錫蘭紅茶,征服了不少紅茶愛好者的味蕾。身為一個紅茶愛好者,順理成章地,盛產紅茶的斯里蘭卡可以說是我嚮往已久的國度。
        斯里蘭卡有不少茶園,我最後選擇了位於HaputaleLipton茶園作為到訪的目的地,這裡的知名度並不如其他茶園高,結果卻成為了這次旅途中的小驚喜。要是正值旅遊季節來的話,可以在這裡飽覽日出風景,雖然我去的時候正值雨季,迷人的日出鐵定是沒有了,但茶園風光依舊沒有讓我失望。從高處俯瞰,盡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翠綠。
        走在Lipton茶園有種被一片綠意包圍住的感覺。我們一邊沿著蜿蜒的山路慢步,一邊深深地感受山上的清新空氣。偶爾興奮地說:「你看!那遠處的小點是tea ladies!」然後再緩緩地走到她們面前,看著她們努力地採茶葉。這一切都得太不現實了
           置身於一片翠綠的茶園中,身心都好放鬆,在高山上,呼吸的空氣特別清新。

        還記得第一眼看到這片綠油油的茶園,像是發現新大陸似的,讓我不由自主地多次發出驚嘆。仔細一看,不難發現有很多俯身採茶的女工。
 
 
       沿著山坡一直往上走,我們看見女工們身後背都着一個大袋子,在茶樹間穿梭採摘,然後再把裝滿茶葉的袋子放到集合點秤量茶葉的重量。最後,再把一包包裝滿茶葉的大袋子集合在一起,等待著被運上貨車。
        坐了好久的tuk tuk,沿途蜿蜒,我們終於登上了茶園的最高處,Lipton seat的標誌掛在眼前,一旁還有立頓老先生的人像。
Lipton Seat是為了紀念英國的Thomas Lipton,也就是立頓紅茶的創始人。過去在英國,紅茶是專屬上流社會的享受,為了把紅茶帶給社會大眾,於是他把斯里蘭卡便宜的茶葉引進英國和各地,讓更多人有機會以平價體驗到紅茶帶來的味覺享受。結果立頓這個品牌的生意發展得越來越大,遍佈世界各地。直到今天,立頓這個茶葉牌子的依舊深入民心。所以啊,我們能夠喝到那麼棒的紅茶還真是要感謝他呢!


        茶園位於小鎮的高山上,旅遊淡季人煙稀少,這反倒是一個很棒的享受。我們來到山上唯一一家茶室,紅茶是用炭火來煮的。除了紅茶之外,也會附上一大盤小吃,香脆可口的小吃配上一口紅茶,味道剛好!在斯里蘭卡,紅茶很少直接飲用,當地人通常都會加上大量砂糖或牛奶,在試過這種喝法後,我還是偏愛原味,甚麼都不加才是最好喝的
       千里迢迢來到這裡,我們一邊飽覽高山風景,一邊品茶,瞬間像是在人間仙境一樣。天氣濕冷,手裡握著冒煙的紅茶,茶香傳至鼻息,久久不散。那一刻覺得甚麼都值得了!
        能夠喝到那麼棒的錫蘭紅茶,當然要感謝這班勞苦功高的採茶女工們。在Lipton茶園工作的幾乎都是印度裔女性。本以為她們會羞怯於鏡頭,沒想到當我舉起相機,她們便好奇地過來湊熱鬧。結果從一開始的兩人合照,慢慢地變成三人、四人    一看到遠處的同伴,站在我身邊的女工們就會招手請對方過來,結果就塞滿鏡頭了
       雖然斯里蘭卡人對於自己的國家擁有蜚聲國際的紅茶而感到驕傲,但在茶園工作的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女性。至於斯里蘭卡的當地人,他們都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步自己的後塵,當普通的採茶女工,一來收入不高和沒甚麼前途可言,再來也是因為要日曬雨淋,這些體力活都很辛苦,所以很少會看到年輕的當地女孩在這裡工作。 
       由於是雨季的關係,早上還天清氣朗,中午過後便烏雲密佈,轉眼間大雨說來就來,採茶女工們措手不及,全身就被淋得濕透了,於是只好先找個地方歇息一下,等待大雨變成毛毛雨,再出來繼續工作。要是沒親眼看到紅茶背後的這班採茶女工們,我大概還不知道一片片茶葉、一杯杯紅茶是多麼地來之不易。
每片茶葉都是採茶女工們精心挑選的,聽著茶葉被摘下來的清脆聲真的很療癒。
         除了親手採摘之外,女工們也會用這種切割器,不過還是以前者為主要的方法。雖然斯里蘭卡盛產紅茶,但它們也產綠茶和白茶,所以茶園裡並不是只有紅茶葉。
        離開茶園後,我們又回到了這個茶園小鎮的市區。這裡是一個遊客比較會少待的地方,小得大概花上一兩天時間就可以把這裡逛完了,但卻意外地很舒服。
       離開的時候還是覺得很幸運能夠親眼看到那麼棒的茶園,感覺好不真實,一想到自己親身來到平時喝的立頓茶葉的所在地,內心有種莫名的感動。旅行的奇妙之處就是在於把自己大大小小的心願都實現了吧!
        搭上離開Haputale的火車,我們遇上了這幾位很友善的老人家,他們還一直請我們吃東西,斯里蘭卡人的熱情真的是無所不在。
        Haputale的茶園風光讓我驚歎連連,然而過程中卻和大雨搏鬥了好幾次。從毛毛雨到突然其來的滂沱大雨,狼狽如我,全身都濕透了。最後只好在路邊買上一雙拖鞋穿上
       善變的天氣總是不免讓人感到掃興,但我並沒有因此而失望和生氣。大概是因為人在旅途吧,所有的好與壞都成為了最獨特的回憶。
       在離開斯里蘭卡後,每每喝著紅茶就會想起在茶園看到的畫面和採茶女工們,仿佛不只是喝到了錫蘭紅茶的甘醇,也喝到了這個國度的質樸與可愛。

2018/5/20

| 香港 | 再看我城

       「而我們,終日行走在幾條忙碌的大街上,擠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只見許多蒼白的臉。於是,有人就說了,到巴黎去吧,到羅馬去吧。對於這個城市,你是否不屑一顧。」— 西西《我城》

          西西的這番話讓我一下子又陷入了思考。生活在香港的你,這座城市對你而言是甚麼?是喜歡還是討厭?是禁錮著你肉身卻困不住你的靈魂的牢籠?想逃離還是就此落地生根、安身立命? 香港是一座很奇妙的城市,懂得它的人會很愛它的中西結合,喜歡密密麻麻的建築風格、喜歡辦事效率極高、生活極度便利。討厭它的人更有一大堆理由,像是沒有這裡的人冷漠沒有人情味、生活成本高、地產霸權、人口稠度過度密集、住的地方太小、薪水永遠追不上通脹、要買房子還是乖乖等下輩子吧……不得不承認,以上好幾點也是我對這座城市不滿的主因。

         在五年前,我對這個我所成長的城市沒有太多的情感,或許應該說,我已經太過習慣和適應這裡的一切,每天的所見所聞都是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因此對我來說,這裡只是我生活的地方,這裡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我是屬於這裡的,正如這裡也屬於我。

        五年後,我和香港之間有著一種微妙的變化。或許我對它依舊沒能稱得上為愛,但歸屬感卻逐漸在累積。是甚麼為我帶來了這些轉變?正是這五年間來,接近二十次大大小小的旅行。也許是因為去過的地方越多,我開始發現我所生活的城市也沒那麼一無是處。當我們總是把心思投放在香港以外的陌生國度,是否也該留點時間好好地了解一下這座城市呢?
 
 


        城市街拍和菲林相機這兩樣東西幾乎是我同期接觸的,當旅程中的底片還沒拍完,理所當然地就用來拍香港了(笑),拍著拍著,也就上癮了。不知不覺,原來我也拍了好多關於香港的照片,所以決定來分享一下我眼裡的香港。
        電車是我最愛的交通工具,自然也成為了我愛拍的元素。每次搭叮叮都會很入迷地看著窗外的風景,心裡感嘆「用這樣的視野看香港真的好美」。有時候看到路人在綠燈變成紅燈之前,加快步伐往對面跑去,內心都會對他們說「快點快點!」也不知道在替他們緊張甚麼。
        電車是一種很能代表香港的東西,除了遊客愛搭叮叮,我也很常在放假的時候利用它成為我的代步工具。我習慣坐在電車上車最後的位子,那天剛好看到了一對準新人在電車軌上拍婚紗照,真的太地道太酷了! 
       
        有一陣子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常常在中環半山一帶出現。中環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既摩登,又保有老香港的美麗。顯然的,吸引我的絕對是後者。從高處往下俯瞰這裡的街景,總是有種電影場景的感覺。
         我喜歡逛傳統市場,這裡的露天市場雖然不大,但應有盡有。有些攤販更是沿著小斜坡而起,走在這裡更能感受最地道生活氣息,好幾次我都在這裡買了一些鮮花和水果回家。
        一面紅色的牆前面剛好有一位身穿紅色連身裙的女子和一輛紅色的士,三者同時出現的機率是多少?居然還真的被我碰到了。
        這就是街拍的有趣之處吧!你永遠都不會曉得甚麼時候會遇到讓你瞬間按下快門的風景,也許就是下一秒。
         那天路過蓮香樓,剛好看到一位大叔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準備清理招牌,看得我雙腳發軟,目瞪口呆。沒想到拍出來的色調讓我好喜歡,有種舊舊的電影感。

 
        我想這就是旅行和拍照帶給我的其中一個影響,讓我用像小孩般的雙眼來觀察這個世界,又或是那座自己所熟悉的城市。這也是我很喜歡的其中兩張照片,黑白菲林下的香港有股安靜的力量。

         說到吃,雖然香港有著美食天堂之譽,但相較其他遍地美食的地方如台灣和泰國,要在這裡找到好吃的東西其實沒有那麼容易,一般遊客都是會根據網路上的美食推介來吃吧!但無論走到那裡,最地道最好吃的永遠都是最平民的,茶餐廳和老店都是我的愛。



            這些最日常最普通的畫面總是讓我覺得很安心。

       「 併桌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搭枱應該也可以算是香港的獨特文化之一吧。沒辦法,香港地少人多,繁忙時間在外用餐少不免要和陌生人共有一張桌子,這對我們來早已見怪不怪,反而許多從外地來香港玩的朋友會覺得很稀奇,甚至不太喜歡。
 
       我們都只是這座擁有七百多萬人口的城市裡的其中一顆小塵埃。為了生活與理想,每天忙碌地奔波著。在看似平淡的日子裡,只要心裡擁有一個能夠讓自己充滿期盼的願望或目標,哪怕只是小小的,日子彷彿就沒有那麼難過了。
      看著陌生人在馬路上疾步著,陽光剛好落在他身上,仿佛讓他瞬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主角。 
        銅鑼灣的鵝頸橋街市也是其中一個蠻特別的傳統市場,它坐落在鬧市中間,附近就是年輕人和遊客購物的地方。在新潮和傳統的結合下,這樣的矛盾來得很可愛。
       「只要繼續前進,就會有邂逅,就能與他人的人生交錯,而從那瞬間的交會之際,又將萌生愛。所以走在街道上,就是走在人心上,多麽令人期待呀!不知道這趟路走下去,將與多少人,將與甚麼樣的人,在甚麼樣的因緣際會下邂逅?之後又將有甚麼樣的發展呢?」—
荒木經惟《漫步東京》
        漫步香港也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啊,帶著許多未知和好奇,就這樣一直走下去拍下去。
       若不是有甚麼事情要做,我是絕對很少主動來旺角的,一踏出地鐵站就迎來一陣快把人吞噬的熱氣和滿滿的人潮,真的太可怕了!若是一旦踏足旺角,我幾乎都會來花園街這邊。雖然這個畫面已經看過無數次,拍過無數次,但每次經過還是會習慣性地停下來。
               
        我是個老房子狂迷。無論到哪裡旅行,我都會搜集各地的老房子。老房子的設計獨一無二,不像現在的高樓大廈四四方方,毫無個性。說起老房子,也許人們會馬上想起台南和上海,其實香港也有,只是能夠被好好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所以才顯得更加珍貴。
華燈初上,卸下了白天的繁忙,路上的霓虹燈亮起,香港的夜晚真的很迷人。

        城市的靈魂在於人。沒了人,城市也不過是一座空城。比起拍風景,我更愛拍人。
「永恆」這個詞,已經快過時了吧。但我依舊喜歡老式的衣服、老式的人,還有老式的靈魂。在這裡,人們默默地努力,憑著自己的一雙手來換取生活。
        沒有刻意去建構一個主題,但看完自己拍的照片,發現自己拍了不少老人家和他們在工作時的照片,謝謝這些大城市裡的小人物的專注與努力,讓這座城市多了一份魅力。
        有時候路過一些小店,要是離家不遠的話,我都會盡量記起來,這樣下次有需要就可以來光顧他們。像是這家修理鐘錶的老店隱身於樓梯口,第一次經過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後來,我的手錶壞掉了,馬上就想起了它。伯伯專業地幫我檢查哪裡出現了問題,不消一會兒就幫我把手錶修理好了,看著我媽那隻在1996年買的手錶再次在我的手上滴滴答答地運作,恢復原來的樣子,我也開心得趕緊向他道謝。





         有時候看到這些老店,店裡的空間雖然非常有限,但老闆總能把東西收藏得妥妥當當的,看上去真的好療癒啊!

          在狹小的空間裡打麻將,這個畫面像極了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裡會出現的畫面。


          
            阿姨專注地完全沒有留意身邊的人經過。
                  
        看到上了年紀的人在路過或小店工作,有時會替他們覺得辛苦,他們大多都是在做某種手藝。是因為要謀生?是因為興趣?還是因為這門小生意和工藝陪伴他們經歷過數十載,已經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分了?謝謝他們讓我看到了香港人刻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獅子山精神。
        這家小店位於西營盤正街街市附近。那天在附近逛逛,拐進轉角處,角落的小店便映入眼簾。老闆專心致志地擦拭著他的寶貝們,是我很喜歡的雞公碗和茶壺們。前幾次來的時候沒有發現這家小店,所以這次遇到真的很驚喜。這不就是舊地重遊的必要嗎?
        生活在香港的你,必須自帶幽默感。
當我們去台灣和東南亞國家旅行時,總是直呼在當地吃甚麼買甚麼都很便宜,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甚麼都很貴的香港;當我們在旅程中得到善意的幫助和陌生人的微笑總是特別難忘和滿足,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忙碌得讓人快忘記「笑」不僅是表情,而且一種心情的香港;當別人說香港人說話很快,走路更快的時候,你不必急於解釋,或許還得感到驕傲,因為我們生活在分秒必爭,工作效率極高的香港,multi-tasking是我們的強項。
        生活在香港很好,生活在香港很壞。這僅僅取決於你是否一個有幽默感的人。
       某天在課堂上,我問K2的學生們:「香港有個非常美麗的海港,你們知道叫甚麼名字嗎?」「海港城!」有個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大叫了出來。我聽完,差點笑死哈哈。是在海港城旁邊的維多利亞港啦!

         維多利亞港是我無論經過多少遍、看過多少次,但依舊會停下來看看和拍照的地方。這就是一種解釋不清的習慣,或是情意結吧,畢竟有太多太多回憶都封存在這裡了。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這裡都那麼有魅力。

 
有時候它是憂鬱的。
        大多數時間它都是繁華的,在這裡觀察世界各地的旅人們拍照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熱愛古物的我,在旅行的時候也喜歡逛當地的跳蚤市場,像是北京、上海和東南亞的我都很喜歡,常常會挖到寶。當你愛上旅行,自然會把眼光放到你所嚮往的國家與城市,漸漸忽略自己生活的地方其實也有不少獨特的風景。
        那天在上環散步,看到路邊隨意地擺放著一些傢俱、古物和書籍⋯⋯琳瑯滿目,每次看到這種畫面我就會雙眼發光。不一會兒,我看到前方有個人正在專注地翻看著幾近被淹沒在雜物裡的書。我站在他身後,才準備要把畫面拍下來,他就剛好轉過身來。我嚇了一跳,他在錯愕後,送了我一個大大的笑容,我才放鬆下來。
        我們很自然地聊了幾句,他問我有沒有發掘到心儀的書,又說以二手書來說,他手中的舊書需要五十塊似乎有點不划算。
        逛逛古物、拍拍照、和陌生人聊聊天,只記得那一刻的心情很輕鬆舒坦。原來,有時候旅行是不需要計較你身在何處,有多少個小時的時差,只要隨身帶著一雙充滿好奇的眼睛和一顆心便足矣。



 消失中的香港

        大城市總是有一個特質,人們每天會接收排山倒海的新資訊。新的事物很快會取代舊的東西。舊的東西會被視為沒有價值和意義的存在,於是被瘋狂淘汰。
         灣仔同德押是戰前的弧型唐樓,它位處軒尼詩道街角。不幸的是,它已於2015年以重建之名被拆卸。現在每次經過這裡都會有種失落感,好像是某個曾經認識的好友已經不在了的感覺,而我也僅存這張照片。
        衙前圍村是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多年來一直成為政府及發展商著手重建的目標。經過多次拉鋸,最終它還是在2016年被清拆了。中學時期每天上學和放學都會經過這裡,那些熟悉的畫面最後還是敵不過時代的變遷的和地產霸權,令人唏噓不已。
 身為都市人的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改變和淘汰,也許直到這樣的轉變開始蔓延到自己的身邊,我們才會有所不安。九龍城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舊區之一,偶爾有一陣子沒去就會發現那裡多了一些店,有些店也默默地關了。自從地鐵沙中線工程開始動工的那一刻起,我大概知道落成之後,城市又會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原本沒有地鐵設施的地區在開通地鐵後,區內的規劃會有所調整,租金開始上漲,地產商開始壟斷經濟,小店開始不勝負荷,到訪的人開始增多……這些都有前車之鑒,真的太可怕了!
        才相隔一個多月沒去九龍城,這次發現地鐵站口已經逐漸成形,老店也少了幾家。那天沿著平時習慣的散步路線走著,突然驚覺這家在路邊得到小店已經消失了,店面完全被水泥填平,老伯伯的身影也已經不在,那一瞬間突然覺得很難過。
 
        這家藥材鋪可以說是九龍城的地標之一吧!每次來都會忍不住探頭看看裡面的東西,光是門口就很難讓人不去注意了,騎樓式的建築在香港真的越來越少了。
      

           歲月的痕跡讓店裡的一切充滿溫度。
對於這座城市,還是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地愛著它的。
        真不知道該不該說自己幸運,原來它也要拆卸重建了,而在它對外開放參觀的最後一天我剛好經過這裡了。於是把握最後一次機會,也是我第一次進去參觀。之後這裡會變成懷舊咖啡館,也不曉得到底會變成甚麼樣子。
        一下子經歷好多打擊,面臨突如其來的改變,或許這些都不是突然的,而是醞釀了許久,但到了自己終於得知的那一刻,無力感和不捨真的重重的傾襲而來。這也是會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原來城市裡的事物真的如斯脆弱,一下子就會崩塌。甚麼都會變的,人會變,城市亦然。
        城市發展得太快了,這幾年來網媒的流行讓傳統紙媒大受打擊。還有多少人會拿著報紙低頭咀嚼呢?我想路邊的報紙檔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絕跡吧。
        有時候會和朋友聊起「變化」這個話題,朋友們說每一個時代都面臨這個問題,我們的上一代失去的應該比我們更多。是啊,他們經歷過新和舊的時代變更,感觸一定更加深刻。而我們這一代也在步他們的後塵。也許以後和我們的下一代說起香港,就只能拿起老照片,感慨地聊起昔日了。城市的每一天都在改變,香港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呢?這裡還會剩下甚麼呢?或許,我們不該問這座城市給予了我們甚麼,而是我們為它做了些甚麼。